近日,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河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規劃》對河南省“十四五”期間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保障供給與生態保護作出全面部署。
2025年規劃目標:地質找礦取得重要進展,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勘查開發區域布局更趨合理,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持續好轉,基本呈現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有新突破。持續推進重要成礦區帶深部及外圍礦產資源調查,加大戰略性礦產、清潔能源礦產找礦力度,金礦、鋁土礦、普通螢石等新增資源量明顯增加,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處。
礦產資源供給能力有新提升。能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基本建成,金礦、鋁土礦、普通螢石等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得到提升,建筑石料礦產分級布局作用得到發揮,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規?;s化開發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固體礦產采礦權總數控制在1500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40%。
礦業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利用指標不低于自然資源部最低“三率”指標要求;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標準更加完善,綠色礦山建成率和綠色礦山建設質量得到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明顯好轉。礦山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基本實現礦山生產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
礦產資源管理水平有新提升。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礦業權交易等市場體系更加健全,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省、市、縣管理部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顯提高。
2035年遠景目標: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礦山地質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礦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礦業發展與生態文明有機融合的新局面全面形成。
1.重要礦種勘查開采方向
《規劃》明確重要礦種勘查開采方向,提出要加大戰略性礦產勘查開采力度,保障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優化布局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保持鉬、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等礦產開發利用規模與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相適應。
2.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規劃》推進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提出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大宗非金屬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針對經濟建設需要的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白云巖、耐火粘土、磚瓦用頁巖、建筑石料、巖鹽、天然堿等礦產,加大勘查力度,為優化礦業布局、實施“凈礦”出讓提供資源依據,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3.建材類礦產差別化開發
為全面提高礦產資源供給能力,優化開發利用結構,重要礦產資源實行開采總量調控,提高開采準入門檻,保障資源剛性合理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兑巹潯诽岢鼋ú念惖V產差別化開發:
加強優質石灰巖保護性開發。本著“優礦優用”的原則,統籌石灰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優質石灰巖優先保障熔劑用、鈣粉用和水泥用需求,嚴格限制優質石灰巖用做普通建筑石料。
確保建筑石料的有效供應。構建“省級基地-區域中心-自給自足”三級砂石供應格局。打造衛輝市、輝縣市、偃師市、禹州市、郟縣和確山6個“省級基地”,基地除滿足鄭州市、洛陽市等重點城市砂石需求外,產能輻射全省,基地內新設單個建筑石料礦山年開采規模不低于 500 萬噸;“區域中心”除滿足本行政區需求外,產能輻射周邊市縣,新設礦山年開采規模不低于 300萬噸;“自給自足”市縣年開采規模不低于 100 萬噸。因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或利用廢石設立采礦權的,可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礦山開采規模。由各地劃定砂石集中開采區,嚴格控制砂石采礦權總量,確保集中開采、規模開采,保障建筑石料礦產市場供需平衡。
4.強化重點開采區的支撐作用
重點開采區劃定原則。以資源分布和開發條件為基礎,以大中型礦產地和重要礦產集中分布區域為主體,劃定重點開采區。
重點開采區劃分。聚焦煤炭、金、鋁、鉬、鐵、普通螢石等戰略性礦產,以及耐火粘土、珍珠巖、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等河南省優勢礦產,共劃定重點開采區 50 個。
重點開采區管理措施。重點開采區內加強統籌部署,優先出讓采礦權,積極引導各類要素向重點開采區集聚。原則上不在省級礦產資源規劃重點開采區之外新建露天礦山項目。加強重點開采區的監督管理,促進區內礦產開采規?;?、資源利用集約化。
5.合理設置開采規劃區塊
開采規劃區塊設置原則。依據地質勘查工作程度,合理劃定開采規劃區塊,引導采礦權有序投放。第一類礦產,達到詳查以上(含詳查)勘查程度的,劃定開采規劃區塊;第二類礦產,依據資源賦存狀況、地質構造條件、勘查程度和開采外部條件等因素,劃定開采規劃區塊。根據資源條件、環境保護要求、市場需求和相關政策,劃定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明確區內礦業權投放數量、開采總量、最低開采規模、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等準入要求,引導集中開采、規模開采、綠色開采。確需對砂石土類礦產進行詳細安排的市縣,合理劃定開采規劃區塊。
管理要求。按照開采規劃區塊設置出讓采礦權,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置一個開采主體,并符合本地采礦權總量控制和最低開采規模要求。已設探礦權轉采礦權,范圍不得超出已設探礦權勘查范圍。新設采礦權投放要符合開采規劃區塊確定的開采礦種。
6.優化開發利用結構
嚴格執行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要求。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其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引導礦山企業集約化、規?;_采,制定和完善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國家產業政策準入門檻高于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的,以產業政策為準。
調整礦山規模結構。加大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小型礦山關閉力度,推進大型礦業集團建設,培育產業集群。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集約化、規?;_采水平,到 2025 年,全省固體礦山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 40%。
7.促進礦產資源有序開發
嚴格管控新設露天礦山采礦權。新建露天礦山必須符合礦產資源規劃和國家、部、省出臺的管理政策。嚴格采礦權準入管理,新建露天礦山項目原則上必須位于省級規劃劃定的重點開采區內,鼓勵集中連片規?;_發。
積極推進采礦權“凈礦”出讓。提高礦產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礦業營商環境,建筑石料和飾面石材礦山全面執行采礦權“凈礦”出讓制度,加強出讓前期礦地融合研究,在出讓時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利用做出具體規定。構建“政府統籌、部門協同”的采礦權“凈礦”出讓機制,強化采礦權出讓社會監督。
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充分利用“互聯網+”系統、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加強對礦產資源利用以及法定義務履行的監督,加大對違法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的查處力度。
8.強化礦業綠色發展
推進綠色勘查。建立健全綠色勘查標準規范體系,探索總結和推廣應用綠色勘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加強地質勘查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發推廣減少或代替槽探、坑探等開挖工程的礦產勘查取樣技術及設備,最大程度地降低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制定激勵約束措施,逐步落實激勵政策,在用地、用礦、財稅、金融等方面予以傾斜。持續完善綠色礦山評價體系和名錄庫出、入庫機制,加強綠色礦山評估隊伍建設,規范評估行為。強化綠色礦山后續跟蹤監督,進一步提高綠色礦山建設質量,維護綠色礦山品牌形象。
引導開展智能礦山建設。鼓勵礦山企業在勘探、建設、生產至閉坑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礦山地質、測量、礦產資源儲量、采礦、選礦(加工)、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生產經營各要素實現數字化、自動化和協同化管控,實現其運行系統具備感知、分析、推理、判斷及決策能力,推進現代化礦山建設。
9.提高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嚴格“三率”指標要求。大力推動主要礦種生產礦山采用先進的采選技術和設備,礦產資源利用指標不得低于國家規定、行業技術標準和自然資源部門制定的最低“三率”指標要求,對達不到指標要求的礦山企業,市縣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組織督促其限期整改。
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調查評價。開展共伴生礦、低品位礦、復雜難選冶礦、新類型礦、礦山固體廢棄物、尾礦及冶煉廢渣等資源綜合利用情況調查與可利用性評價,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梯級利用、循環利用提供依據。
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與關鍵設備研發。力爭突破鋁土礦伴生鋰、鉬礦伴生稀散金屬提取及晶質石墨、中低品位鐵礦開發利用等技術瓶頸。鼓勵礦山企業開展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廢石尾礦資源化利用技術及節能環保關鍵技術的攻關與關鍵設備的研發。
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激勵約束長效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強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推廣應用;鼓勵建設無尾礦、無廢棄物礦山,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鼓勵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的經濟政策,探索建立激勵約束和考核獎懲體系。
10. 加強礦山生態保護修復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在礦產開發和空間布局中避讓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在一般生態空間的礦山開采活動,加強生態修復和對歷史遺留礦山的生態治理,確保生態系統結構和主要功能不受破壞。按照“誰開采、誰保護、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力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最終形成可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生產礦山必須嚴格按照“三合一”方案進行相關活動,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土地復墾義務。
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體責任。開展歷史遺留礦山專項核查,明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體責任,確??匦轮闻f、不欠新賬。在建和生產礦山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由礦山企業負責,與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同步進行,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礦山關閉前必須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對于歷史遺留礦山,各級政府要有計劃、分批次、有重點的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完善礦山生態修復激勵懲戒機制。強化對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監管,探索建立“源頭預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損害賠償”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督促生產礦山及時履行法定義務。建立系統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加快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政府、礦山企業、社會投資方、公眾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監督機制。對不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礦山企業依法依規進行懲戒。
來源:河南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聯系方式:services@kjzj.com